汉语言文学选考科目,帮我参考一下?

008歌词网 2024-05-23 08:18 编辑:admin 0阅读

一、汉语言文学选考科目,帮我参考一下?

文化概论——挺有学问的,和历史、国学有联系 推荐

语法研究——枯燥

古代文论——比较难懂

红楼梦研究——挺有意思的 推荐

鲁迅研究——好老师能讲得很精彩 推荐

高尔基研究——没接触过,好像这个在十年前还是很流行的

二、请问古代的语法,孟仲暮,叔伯仲季,冠亚季?

  它们的起源都很早,起码春秋时期就都有了。  但在使用上有很大差别,这才使得它们同时存在。  孟仲季:主要用来指时序。一个季度都是三个月,孟仲季分别代表其中的月份。如“孟春”、“仲春”、“季春”,分别代表一至三月,指夏天的,就是四至六了。  叔伯仲季:应该是伯仲叔季,它们大多有单人旁,主要用来给兄弟排行的。伯是老大,仲是第二,叔是第三,季是最小的。《春秋命历序》有:“皇伯、皇仲、皇叔、皇季、皇少,五姓同期,俱驾龙,号曰五龙”。  冠亚季:主要用于考试、比武等排名。由于古代很多字有平仄两种读音,读平声时多为名词,仄声多为动词。冠,作为帽子,读平声,作为“戴帽子”读仄声。某人的勇气给三军“盖了帽”,就叫“勇冠三军”,那么,亚于他的就叫“亚军”了。

三、体现古汉语语法的特点的成语?

言简意赅。

拼 音:yán jiǎn yì gāi

解释:赅:完备。话不多,但意思都有了。意思是形容说话与写文章内容简明扼要。

示例:我们作文应该言简意赅,不要拖泥带水。

近义词:要言不烦、简明扼要、言简义丰、言简意深、言简意该。

反义词:长篇大论、连篇累牍、拖拖沓沓。

四、古汉语中的句读是什么意思?

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做句或读。连称句读时,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,读是句中语意未完,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。

古代中文在书写上原本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设计,但是在阅读时为求语气的顺畅和正确的传达意思,仍有需要注意文句的起承转合,读书人便会在文章中自行加注记号,这就是句读的由来。

要对古文正确标点断句不是件容易的事情,有些经验可供我们参考:

弄通文意

第一步,通读全文,了解大意。要根据自己的理解水平通读一到三遍,初步了解文章大意;

第二步,抓住关键,把握中心。一篇文章总要围绕一个中心来写,说理问的中心往往集中在一两句非常精辟的言语中。抓住关键就能把握中心,从而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。

第三步,理清脉络,点断句子。一般来说,叙事性散文脉络比较容易理清,而说理性散文应该注意层次的把握。

第四步,点断句子后,再行通读。要求字句必须讲得通,内容必须符合情理,标点出来的句子,还要符合古代语法和音韵。仔细体会作者表达出来的感情、语气。做到正确标点。

利用句式

从词汇方面看,古汉语单音词比较多,一词多意的现象比较普遍。古今词义的差别比较大,同时词类活用的情况也比较多。

从词序方面看,主要是宾语前置,特别是要善于识别宾语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。而介词结构后置和用作补语的问题也值得注意。

从句式方面看,判断句,被动句都比较好识别。省略句需要重视,要注意省略的是什么成分。古人行文有个重要特点。喜欢对举成文,常常使用对偶、对衬、对比、排比等句式,以增强文章气势。掌握这一特点,只需要把标点的文章诵读几遍,就能上口。因而能够自然的把句子断开。

借助虚词

古人用词造句习惯于用虚词表示停顿和语气。有些虚词实际上起着某些标点的作用。因此,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些视觉上的“显著外部标志”,帮助我们断句。

1、“夫、惟、盖、故、粤、是故、今夫、若夫、且夫、然则”常常置于句首,一般情况下,我们可以在它们前面点断句子。

2、“也、耳、焉、矣、乎、哉、耶(邪)、欤(与)”等多置于句尾,所以我们也可以在它们的后面点断句子。